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80后跨界新农人在“硒”望土地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长理学子访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来源: 作者:

“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翼,共绘乡村振兴的生态产业新图景。”7月15日,香港六宝合典资料大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子走进新邵县白水洞村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见到了一位正俯身捧起一抔泥土轻嗅的“跨界农人”——湖南家肥屋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嘉键。这位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传承人转型为扎根原野的生态农业践行者,在2024年寒冬接手这片土地,到2025年盛夏迎来首批丰收,其历程恰是白水洞村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新农人田野间“掘金”破解生态困局

新邵县是我省首批富硒产业开发试点县之一,村庄坐拥天然富硒带。近年来,该村立足自身优势,凝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紧紧围绕建设“风情白水、美丽白水”的目标,带领村庄走上了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研学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一基三园”的发展格局(研学基地、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家佳水果采摘园、杨梅种植园)。

彭嘉键团队初到时面临严峻挑战,村民疑虑、劳动力短缺、销售渠道匮乏、物流包装要求高……他们深入调研,在母公司湖南众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探索“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并创新采用“阶梯式工资支付”机制,成功破解信任危机,将参与果园劳作的村民从最初的2人发展至高峰时的七十多人。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就是新邵县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占地560亩,集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园区内配套设施齐全,拥有自行车赛道、游步道、观景台和休闲长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现有水果基地400多亩,包括黄桃基地、无花果基地、草莓基地等,这片天地广阔着哩!”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刘沛基主管带着实践团成员们逐一介绍黄桃园、黄金奈李园,以树枝上的饱满果实为“生动教具”,讲解相关种植注意事项。

彭嘉键深知专业知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专门从湖南著名黄桃产地——麻阳和炎陵请来农业专家,定期举办“田间课堂”,教授村民种植、修剪、施肥等专业农技,让传统技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传承推广。在生态实践上,月亮湖基地建设初期坚持人工除草,拒绝除草剂以保护土壤;2025年初更投放超100吨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其中仅4亩番茄示范田就被“投喂”了10吨有机肥,深度活化土壤硒元素,实现土壤健康可持续利用。

为解决农产品“出村难”,彭嘉键团队构建了高效的全链条产销体系。物流方面,采用抗压拉伸托包装、预冷处理与冷链直运,实现一线城市48小时达、二线城市72小时必达。销售方式线上线下并行:线下在长沙红星市场、广东江南批发市场、东莞水果批发市场设立固定窗口,并与企业达成采购合作;线上则通过“黄桃节”直播带货,联动网红与团购达人拓宽销路,主战场面向珠三角、粤港澳地区。

“富硒富农”绘就生态振兴画卷

乡村产业的勃兴直接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白水洞村成立的月亮湖生态农林产业园,种植黄桃、红梨、黄金贡柚、黄金李等10余种精品水果。每年以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用工方式,为当地群众增收近60万元。产业园每年还拿出10万元用于脱贫农户分红。七十多岁的龚冬秀老人曾动情表示:“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的日子没那么苦了。”这种家门口就业的稳定帮扶模式,让企业成为村民增收的“稳定器”。

“我们将在村委的支持下,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干下去!”彭嘉键坚定地表示,白水洞村的“硒”望也将走向更广阔舞台。新邵县计划建立富硒水稻、果蔬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检测认证体系。

同时,彭嘉键也明白:想让产品真正“走出去”,质量至关重要,但品牌效应的加持也必不可少。因此,彭嘉键所在的湖南家肥屋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筹备成立新邵牛羊协会,推动“土牛土羊”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我们成立协会的初衷就是想让这里的牛羊成为一张能‘走出去’的、‘听得懂、信得过’的地域名片!”彭嘉键满怀激情地说道,“让人家一听到我们的品牌,就知道我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

当粤港澳的餐桌上飘出白水洞黄桃的甜香,当村内留守老人颤巍巍接过鼓囊的工资袋时,这个跨界融合产业的价值已然超越产业本身。“从月亮湖黄桃的48小时冷链直达和村民增收的笑容,我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一名实践团成员在日记中写道。这片土地因硒而丰,这个村庄因智而兴,彭嘉键的故事是咏春的坚韧、商海的历练与农业的温度在这片沃野上的共生共荣,而白水洞村的产业振兴,更是一场关于科技赋能、生态觉醒与共富理想的动人篇章。


(文/刘雅杰、邓祎  图/黄静  一审/戴钰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